河南普通话考试报名网:正确认知道德观念
日期:2019-07-09 14:17 来源:河南省普通话考试报名网 作者:刘老师 浏览数:
【导语】在高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在世界上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,还获得了很多的荣耀,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快,有很多人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,导致有很多人的道德观念的错误认知,从而影响一代人的思想教育问题。那么如何来正确认知道德观念呢?

前习俗水平
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。个体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,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,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。这一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。第一阶段:惩罚服从阶段。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,尚未具有真正的准则概念。第二阶段:相对功利取向阶段。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,个体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。个体的道德推理,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,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,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。

习俗水平
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。这一水平的儿童认同父母,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,儿童行为主要为了满足社会期望。这136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,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,能够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。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道德发展阶段。第三阶
阶段:寻求认可取向阶段。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、个体关注的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、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。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“好孩子”的期望与要求,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。第四阶段:遵守法规取向阶段。服从权威、遵守公共秩序,接受社会习俗,尊重法律,有责任感和义务感。认为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,就是正确的。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,是因为认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。

后习俗水平
后习俗水平,又称为原则水平,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,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的约束,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。道德标准已经被内化为个体内部的道德命令了。后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。第五阶段:社会契约取向阶段。认为法律是种社会契约,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。但法律也非铁板一块,法律应该修改,应该能够“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”。第六阶段:普遍伦理取向阶段。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,以良心、公平、正义、尊严、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,行为完全自律。行为背离个体自选的原则时,个体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。柯尔伯格坚持这一阶段的存在,但是他很难找到一个被试者能够一贯处于第六阶段。结果显示很少有人曾经达到何尔伯格模型的第六阶段。
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顺序的原则,他认为,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,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,但是不能完全对应。研究表明,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擦水平,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,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能出现,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。同时,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培养发展的,文化和教育可以加快、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,但绝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。
